新闻详情
中国制造业倒闭潮或爆发,就在2015年!
来源:本站 作者:匿名 发布:2015-10-16 点击:1693
让国人引以为豪的“Made in china”曾带领中国走在世界前沿,中国制造一度曾是中国经济发展引擎巨擘。而如今,一方面,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,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;另一方面,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,投资优势正在消失,“前后夹击”成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。对此,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,“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,却熬不过2015?”
中国制造业构造性改革显现
春节前夕,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—西铁城精密(广州)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,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,限期离厂。公司表示这是总部“构造改革”的全球战略收缩性调整的需要,“终止解散”行为已向相关政府部门报备并得到批复。
同样在2015年2月,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,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。同时,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。据传闻,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000人。
事实上,制造业的倒闭潮早已开始。据了解,2014年12月5日,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,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,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,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。此外,几乎是同时期,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。1月,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.35亿元跑路,400员工失业。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,1000多名员工失业,董事长高民自杀。
业内人士估计,春节前东莞至少还有上百家大型工厂倒闭或停产。此外,被称为制造业之都,以生产制造眼镜、鞋子、打火机闻名世界的温州,目前正在经历着制造产业空心化,鞋子、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逐渐失去光环。
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,目前,松下、日本大金、夏普、TDK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。优衣库、耐克、富士康、船井电机、歌乐、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,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。
制作业拖累中国经济指标滑入警惕区域
数据显示,中国今年1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.7,与去年12月份的49.6相比几乎持平。截至1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为49.8,与截至2014年10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50.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.3相比均降幅明显。
此外,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.8%。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于预期。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.09万亿元人民币,比去年同期下降10.8%。其中,出口为1.23万亿元,同比下降3.2%。进口为0.86万亿元,同比下降19.7%。贸易顺差3,669亿元,扩大87.5%。进出口双双下跌,且进口跌幅更大,不是国际订单减少可以解释的,只能说,中国经济进入了值得警惕的时期。而制造业倒闭潮与PMI指数低迷,更是佐证。
2月10日,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,CPI环比上涨0.3%,同比上涨0.8%;PPI环比下降1.1%,同比下降4.3%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对媒体表示,从目前的数据看,“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。”不过,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,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,“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。”
曾几何时,“中国制造”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,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,人口红利也曾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。但目前,种种数据表明,“倒闭潮”需要重视,中国经济进入了值得警惕的时期。
对此,有业内人士悲观预测,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倒闭潮很可能会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发。因为在春节前夕,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。
小型化、专业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
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日前撰文指出,市场是在不断的供给与需求的循环中发展,对制造业也是如此。从供给角度来讲,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劳动、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;从需求角度来讲,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是投资、消费和净出口拉动。现在制造业出现危机,很大情况就是供给与需求发生了变化。
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看来,中国制造的问题在于大而不强。“我们的机床占到世界的产量38%,但是我们高档的数控机床基本得靠进口。我们钢铁产量世界第一,但是港口码头上高吨位起重机的钢丝绳得进口。我们的铝产量是世界第一,但是飞机上用的铝我们得进口。我们给每人每年平均做3套半衣服,但是这么大的出口服装基本上都是贴牌。 ”
对此,有专家表示,事实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,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,利润微薄不说,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。国内外有很多的现象表明,制造业企业不肯花资本去转型升级,就得面对倒闭的恶梦。
压力虽大,但是并不是没有出路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,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,创新才是经济结构改革的动力。据IDC去年预测,制造业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、生产、物流、销售、售后等价值链环节,2015年,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。此外,工业4.0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,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,小型化、专业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。
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陈志龙此前撰文表示,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,“中国制造”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是挥之不去的。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,消除实体经济在体制机制层面与市场经济不匹配的障碍,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定基础,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,才能重振中国制造业的雄风。如果处之失当,中国制造业可能面临的空心化危机并非危言耸听。
延伸阅读:
中国制造业熬过了2008 却熬不过2015?
来源:福布斯中文网 作者:吴晓波
熬过了2008,却熬不过2015?
年关将近,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: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,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,曾经是东莞第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鞋业负面消息连连,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……
曾经一度,“东莞塞车、世界缺货”曾经被人用来形容中国“世界工厂”地位,但如今“前后夹击”却变成了如今中国制造的无奈现状。一方面,一些东南亚国家正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;另一方面,原本在华生产的外资高端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,这些国家还掌控大比例的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和产能。在通缩阴影蹲踞前方的转型之路上,中国民间制造业是否还有勇气继续走下去?
2014年12月5日,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宣布倒闭,随后联建的兄弟公司,位于东莞的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相继倒闭,三家公司累计员工人数近万人。在联建科技倒闭之际,位于苏州的诺基亚手机零部件供应商闳晖科技也宣布关门停产。1月,手机零件制造商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老板欠债1.35亿元跑路,400员工失业。从事杂牌手机制造的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,1000多名员工失业,董事长高民自杀。
同样在2015年1-2月期间,微软计划春节前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,该工厂近期正加快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。同时,位于北京的微软诺基亚工厂也将同步关停。据传闻,此次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工厂裁员共计9,000人。知名钟表企业的在华生产基地——西铁城精密(广州)有限公司突然宣布清算解散,并和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。公司声称“终止解散”行为得到了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批复,也向人社部门提出了报备。此外还有松下、日本大金、夏普、TDK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。优衣库、耐克、富士康、船井电机、歌乐、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,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。
回看东莞、苏州等地的大型制造工厂倒闭,可以看到外资订单减少的直接影响。以联建科技为例,该公司给苹果做产品代加工的时候,根据苹果销量增长前景扩大了其生产设备,但这些设备主要用于iPhone4s以前的款式,自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屏幕要求更薄的iPhone5和iPhone6,联建科技的产品便无法适应,最终因其技术落后、良品率太低、成本太高被苹果剔除了供应商之列。闳晖科技更是主要为诺基亚生产手机按键,在触屏手机时代,被淘汰成为必然。
另一方面,则是前期过快扩张、成本上升及回款减慢,导致了大型工厂的资金链断裂。比如兆信通讯的董事长高民就在遗书中写:“其实我们年后大批订单都来了,但我没有机会看到了。”这家公司做了12年手机代工,主要针对东南亚市场,高峰期月出货量约100万部,但随着杂牌智能手机的市场被品牌手机抢夺,兆信通讯的月出货量降低到了20万-30万部。
但按照当年建月产能100万台手机的手机生产工厂的成本,设备投资需要4,000万元;一个月的员工工资就要近90万元,还不算水电、房租以及机器的折旧费等。加上山寨机价格战,兆信通讯长期亏损经营,因为不开工的话,几千万元的前期投入等于打了水漂。据说很多类似兆信的手机代工厂,是一边通过订单拿到委托代工的预付款,一边拖欠配件供应商的采购费,来维持工厂生产线的正常运转。而今年海外渠道商延期付款,导致年关前兆信通讯资金链断裂,截至高民自杀时仍欠供应商货款约4,000万元左右,另外还有数百万元的工人工资。
还有老板透露,现在沿海地区的用工成本越来越贵,也令利润薄如刀锋的制造业雪上加霜。“现在广东用工成本已逼近台湾地区,2014年,工人平均月工资又上涨了200元,达到3,200元,随着人工、社保要求提高,一个厂一年增开支两三百万元。很多台商已经纷纷将鞋厂迁移到东南亚。目前,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约是600~650美元,印度尼西亚大约300美元,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,柬埔寨则更便宜,大约100美元。”
中国今年1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.7,与去年12月份的49.6相比几乎持平。截至1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为49.8,与截至2014年10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值50.6以及截至2014年1月份的50.3相比均降幅明显。与卢布急剧贬值的俄罗斯情况一样,中国的制造业活动也是连续第二个月出现低于50的读数。
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显示,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10.8%。进口和出口增速均逊于预期。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.09万亿元人民币,比去年同期下降10.8%。其中,出口为1.23万亿元,同比下降3.2%。进口为0.86万亿元,同比下降19.7%。贸易顺差3,669亿元,扩大87.5%。进出口双双下跌,且进口跌幅更大,不是国际订单减少可以解释的,只能说,中国经济进入了值得警惕的时期。而制造业倒闭潮与PMI指数低迷,更是佐证。
2月10日,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,CPI环比上涨0.3%,同比上涨0.8%;PPI环比下降1.1%,同比下降4.3%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对媒体表示,从目前的数据看,“我们还没有陷入通缩。”不过,2012年下半年以来PPI持续下降,2015年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,“我们确实要高度警惕通缩压力。”
进入2015年,一方面是投资的泡沫、资本市场的泡沫乃至房地产的泡沫,都在复苏;另一方面,却是实体经济再入寒冬,而且与2008年那一场“急病”不同,2014年实体经济得的是“慢性病”,无论下什么药拉动经济,对实体制造业都毫无疗效。
随着90后一代、触屏一代的成长,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和零售业都在恐慌地发现,消费者消费倾向在变化,他们原来所熟悉的市场不见了,原来所熟悉的成本控制换利润的模式走不通了。
曾经一度,中国的工厂主以为转型自主品牌是一条出路。一家东莞鞋企负责人却对记者说,这些年一直在摸索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,从设计到进入多家高档商场,无奈出口订单缩减加剧,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巨大,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,被迫去年关闭经营了20多年的工厂,只有做代工的简单思维,没有针对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敏锐市场触觉,从加工厂转型自主品牌谈何容易。后来,中国的工厂主开始信奉互联网思维,打算像“小米”那样不赚钱先做大市场规模,未来再赚增值服务的钱,但类似兆信通讯这样的先行者已经倒在了壮志未酬的路上。
专业财经作家吴晓波最近到日本开年会归来写了篇《去日本买只马桶盖》的文章在其自媒体平台上获得了260万的点击量,他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宣传电饭煲、马桶盖的,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制造业该怎样面对转型困境。在他看来,“中国制造”所推行的、用“市场换技术”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,只有力求技术上的创新,才能抓住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。
同类新闻
- 2015-10-16 中国制造业倒闭潮或爆发,就在2015年!
- 2015-6-9 《中国制造2025》发布
- 2015-4-28 变频器在车床主轴控制系统中的应用
- 2015-4-28 最新的化学去毛刺工艺
- 2015-4-28 利用专用偏心夹具加工偏心零件的探讨
- 2015-4-28 外圆表面常用加工方法